与论文抄袭相“媲美”的专利抄袭
时间:2023-04-02 来源:考研云 点击:次
IPR Daily,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新媒体 426.cn,60万知识产权人的上网首页 9月13日,关于“论文大神”董鹏抄袭论文的讨伐檄文在科学网被置顶,作者是上海海事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发现自己论文被抄袭后,一路查询证据并维权,经各路媒体报道、转载后,先后在《成都商报》《新京报》和安徽卫视等众多媒体先后报道,使整个期刊界和学术管理体制都受到抨击,认为学术期刊审稿机制形同虚设,全面沦陷。 殊不知,作为学术成果的另一个载体——专利,也存在同样严重的问题。 2013年4月2日,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申请了一件名称为“电连接器”的发明,申请号为201310111721.5,发明人为宣万立和陈欢,该申请于2014年10月15日公开。2014年12月24日,浙江大学申请了一件实用新型,该的名称为“一种电气连接器”,号是201420835918.3,发明人为薛爽。2015年8月26日,该获得授权,记载内容得以公开,一件典型的抄袭事件浮出水面。 从浙江大学的文件中不难看出,两件不管从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还是说明书附图,基本都是一模一样,重复率至少95%以上。但即便如此高的重复率,后者仍然拿到权授权,而且在2015年9月圈内炒得如此火热的情况下,此到今天仍持续有效。 论文抄袭,有几个动力来源,分别是:毕业、晋升需求;项目结题需求;期刊社营收;科技荣誉。抄袭的动力则有:毕业、晋升需求;项目结题需求;服务机构营收;科技荣誉。对比二者不难发现,两者的共同点是将论文和作为获得某些荣誉的工具;主要区别在于一者是刊登文章的期刊社是盈利者,另一者是提供服务的代理机构;而根源在于文章很多机构自己可以写,则需要专业机构提供服务,且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其收费也归国家所有。 自2010年起,我国已经连续5年全球申请量第一,国内有效发明拥有量超过100万件,已经成为大国。但是,大家也都很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却不是“强国”。大而不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持续申请量第一”“发明持有量超过100万”这样的庞大数字中,包含了如浙江大学抄袭富士康这样的重复,也包含了其他为冲击数量而存在的。大而不强的原因之二,在于我国的大量属于沉睡,荣誉而非创收,即没有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2016年9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先生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启动仪式上说:我国正在积极谋划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从多个环节着手,促进质量提升,为交易转化奠定基础。质量是实施交易转化的重要基础,必须置于优先位置抓紧抓好。愿更多的人申请是因为创新技术保护,而非荣誉。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华冰 执业代理人 编辑:www.jiqunzhihui.net赵珍 本文来自《中国科学报》 ,并经www.jiqunzhihui.net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文章不代表www.jiqunzhihui.net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ww.jiqunzhihui.net.cn” |